Читаем 中国,2013年 полностью

这也是一种非对称的同生共死默契,核战争是胜者也要付出过大代价的。中国的战略是公开的而且清楚的告诉了美国,以免美方有人弄不清楚状况。同时,中国一直在劝美国不要建设东太平洋反导弹防御网,因为这样会引发中美的核武竞赛,迫使中国发展能够突破美国防御网的洲际导弹、核武潜艇和太空武器。

何东生不认为中美会发生核战,更认为美国以常规战争方式入侵中国国土的机率几乎是零,虽然美国仍在东亚布了重兵。

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最大的忧患是外族入侵,国土割裂,以至受异族统治,但现在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今天中国的国土安全系数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最高的:谁还会敢派兵侵略中国本土?

建国后,抛开台海、西藏、新疆的冲突不说,中国对外曾先后跟印度、苏联、前南越和越南在边远地区短期开战,但对国家安全真正有威胁的唯一一次是抗美援朝,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中国周边有十四个陆地接壤国家和六个海域毗邻国家。四九年后,中国已总共协商解决了十四处陆地边界纠纷和两个外岛争议。但是,短期内解决不了的边界纠纷还是有,摩擦断层由印度不承认属于中国的三万八千平方公里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到中国不承认属于印度的八万四千平方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达旺地区或阿鲁纳恰尔邦,到中越新马菲及文莱在南海,到中日在东海,甚至跟喜马拉雅小国不丹现在都有边界争议。另外,中国在西藏和云南兴建大型水坝和改变河道的项目,越来越受非议,引起了跨国水源争夺纠纷,因为南亚和东南亚多国境内,除了恒河之外的所有主要河流,源头都在我们这边的喜马拉雅地区。

不过,这些纠纷甚至武装冲突都不太可能演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当然,何东生知道军方有人很不喜欢他这种论调,那涉及军费利益的问题。不过他虽然不同意那些军方利益集团整天贪得无厌的要求国家多拨军费,但他不会天真到以为大国崛起可以不靠武力作为后盾。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想的是如何最有效的优化国家利益,不用以武制胜。这就要讲大战略。

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是陈义太高,反惹人怀疑,以前中国不断强调绝不称霸、和平崛起、和谐世界,人家相信吗?现在确是别人顾忌中国的时候,倒不如把国家利益和战略清楚的摊出来,让别人知道进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期搬出门罗主义的说法。

在一八二零年代,美国的门罗总统宣布崛起中的美国不会跟当时的欧洲列强争霸,但列强也不要来侵犯美洲,或想把美洲特别是拉丁美洲再度变为欧洲殖民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是为门罗主义。

现在中国也可以仿效当年的美国,宣布中国绝不会和列强争夺全球霸权,但是,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请欧美列强势力其实是指美国退出东亚。这里,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在现代之前是属于中国朝贡体系内的。

当亚洲北部和西部的大草原文明和发源自地中海的欧洲文明在不断碰撞交融的年代,中国在大漠高山的阻隔下,相对自给自足的自封中土,自视为天下,文化上有很强的连贯性。可能是地缘理由,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的侵略性和扩充性,不如历史上许多强大军政集团,像亚历山大、罗马帝国、阿提拉、十字军、蒙古人、帖木儿、奥斯曼帝国、拿破仑、或大航海殖民主义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或在冷战结束后多年的今天,还在全球各国土地上有八百五十个驻军点的美国。

何东生强调说:中国才不要当吃力不讨好的世界警察,更不想统治别国。到今天有听说中国想去占领别人的国土吗?

他说,以他的理解,中国世纪不是中国独享的世纪,中国世纪是指中国终于可以恢复十九世纪中以前的原有历史地位。中国坐拥自己的天下就够了,不贪图君临世界。这个企图,要让欧美列强知道。中国不想通吃,但欧美也不要想挡住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的崛起和一体化。趁这个世界贸易收缩、欧美都主张自我保护的机遇,中国趁机推出的门罗主义可以改写世界秩序,只要美国在政治上退出东亚,中美欧三强各有互不侵犯的势力范围,各自都可以活得很好。以政治影响的区域化代替争夺全球霸权,反而会在这个无可阻挡的中国崛起时期保障了世界和平。

其实在政治以外的经济领域,全球早就大致形成三个区域,一是欧盟国家,二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三是亚太地区。各区域的内部贸易和直接投资,总量超过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欧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其他欧盟国家,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主要生意伙伴是美国而不是日本或中国。甚至除中东以外但包括澳纽在内的亚洲国家,自二零零七年开始超过一半的贸易是跟其他亚洲国家。现在只是要将政治与经济等量起来,都加以区域化。

政治区域化后,在商言商,欧美中都可以在对方的国土和势力范围内做生意,并各自投资开发非洲、亚洲和拉美,其中有合作有竞争,但都是用商业的准则。譬如在安哥拉,中国、法国、美国企业都拿到离岸石油开采权,当地政府多了选择,就不容易受制于任何一国。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让中国决定重点投资非洲,安哥拉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单一国家,其他供石化能源给中国的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尼日利亚、尼日尔、贝宁、加蓬,以至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中国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进口石油是来自非洲,比重仅次于中东地区。除能源外,中国还在非洲采矿伐林,整片承包农地种中国需要的农作物,也建公路医院码头机场通讯网,从津巴布韦到索马里,中国在大部分非洲国家都有投资。中国一向主张做生意、交朋友,不干预别国内政,这是非洲国家领导人所欢迎的态度。中国势将超过美法英而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不是没道理的。

在南亚和中东,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友好,特别是花心思、花本钱在多年的友邦巴基斯坦。这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考虑,一方面牵制现在已变成亲美国的印度,所谓冷印度、热伊斯兰,另方面是因为非洲和中东的石油、矿产要运到中国,最短的途径其实是经由海陆两路运到巴基斯坦西南角的瓜德尔港再北上,沿着中国建造的瓜德尔至道班丁铁路连接到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到中国新疆。这样,我们所需的战略物资就不用独沽一味的全依赖长途航运,因为中国的远洋军力不足以确保印度洋及南海航线不受强大的美国、印度或其他军事力量干扰,特别是在必经的马六甲海峡-印度与美国、新加坡、泰国、印尼、澳洲以至日本海军经常在这片海域联合演习。

中国也不放过接收任何列强手中漏出来的能源。二零零八年油价由一百四十七美元跌到三十三美元,中国就加码进口委内瑞拉、伊朗的石油。零九年俄罗斯突然毁约中止进口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中国也就立即伸援手,跟土库曼斯坦签三十年合约,铺七千公里输气管道把天然气由土库曼斯坦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送到中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更不用说,中国不单参与开采,长达三千公里的哈中输油管更象征了中国首次以跨境油管直接进口能源。除俄罗斯和伊朗外,里海周边的国家皆为陆地所困,能源出口要经过别的国家,故皆支持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最终战略目标,就是建立“泛欧亚大陆能源桥”,驳接中东、伊朗、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的输油管到中国新疆。

现在,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要促成非洲、中东、中亚、伊朗、巴基斯坦这些地区的局势稳定,不受列强过度操控,阻止宗教极端势力、分裂主义者、恐怖分子颠覆当地政府。为了孤立疆独,中国更对中亚六个“斯坦”国家及土耳其特别示好,邀请了迄今进不了欧盟的土耳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家。伊朗也正式加入了上合组织。意想不到的连以色列也只得向中国示好,以尖端科技输送中国,因为怕中国转移先进武器甚至核武给伊斯兰国家。

中国也不反对俄罗斯着力驱赶美国势力离开中亚、高加索和乌克兰这些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不过这些多民族国家并不愿意再投入俄罗斯怀抱,像哈萨斯坦人就不能忘记斯大林害他们颠沛流离、在集体农场吃苦头的日子。乌兹别克斯坦甚至向美国和北约抛媚眼。但中亚各国都认为中国对该地区没有政治野心,大家比较放心跟中国做生意。反而是中国不想让俄罗斯感到中国要吃进它的地头。两国政府最新的流行辞令是外交协调,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提供巨额贷款给一个在黑海以西、 一向不搭界的欧洲小国摩尔多瓦,就是为了协同俄罗斯抵制西方势力的东进。

中国一直很忍辱负重的在争取俄罗斯为友邦。一个多世纪以来被俄罗斯占去的中国土地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法国那么大,好几年前中国已放弃追讨,跟俄罗斯共同宣称中俄边界线全部勘定。只要中国不翻案,中俄中间没有理由再发生重大冲突。俄罗斯地大,人口在减少,军事的威胁来自西线的北约势力。它的政治精力,都花在了处理能源收入的不稳定性,管控少数民族的共和共及重振在前苏联国家的影响力这些事情上。新一轮的全球衰退对俄罗斯这个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体打击甚大,幸好当欧洲再减少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时候,中国马上增购俄罗斯能源。自从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和其他经济支柱如大型武器装备和西伯利亚木材,都离不开中国市场。俄罗斯的石油在二零一零年已通过东方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由斯科瓦罗甸送到黑龙江大庆,现在天然气也从阿特莱经过六千七百公里的输气管运到中国,减轻了俄罗斯对欧洲的依赖,也让中国石化能源的来源更分散。因为资金不足及裙带理由,俄罗斯多个寡头企业纷纷接受了中国友好国企入股,共同垄断该国的钛、黄金等贵重金属。可以说,在经济上中俄是互补的。近年多个接壤中国的俄罗斯远东地区都看到这点,改变态度,默许甚至欢迎中国资本、企业和民工进场共同开发。为了两国的核心利益,在大战略考虑下,如果我们不挑起失地问题,中国与俄罗斯现在是可以和平共存的。

何东生说,这次世界重心的乾坤大挪移,是百年难逢的机遇。中国近年真是国运亨通,不过要做到长治久安,治国平天下,何东生认为还有关键的一步:与日本结盟。

要做到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中国和日本要结盟。只有日本改变态度,脱美入亚,美帝国主义才可能撤出东亚,当年的冷战布局才终于可以在东亚瓦解。当中日这两大超级强国联手,世界新秩序就出现了,后西方、后白种人的新纪元就无可逆转的成形了,欧美列强就无可奈何了。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一九二四年要跑到日本宣扬亚洲主义,劝日本不要学西方的帝国主义,而应该跟中国联手实现王道。孙中山是民族主义者,难道他看不出日本的野心吗?但他知道,光靠日本或中国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驱赶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势力,但若中日合作,就谁都阻挡不了东亚的复兴。可惜当年日本没有听孙中山的规劝,反而侵略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害己害人,终弄得中日两败俱伤。

现在,机缘再临。两国政府冒着国内震耳的反对声浪决定结盟,签署两国史上最完整的中日安全条约和最紧密经济关系双边协议。

何东生说:你们可能有所不知,日本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军事力量。它的军费名义上只占GDP百分之一,但日本的经济实体大,而且它跟中国一样,很多费用隐藏在其他预算专案里,包括拨给海上自卫队、太空计划和武器研发的钱,都不在国防预算内。所以,日本的年度国防费用实际数字远高过一般所说占第二、第三位的英国、俄罗斯。与中国公布的数字,但它在高尖技术上领先,而且许多民用工业都可以很快转成军用,实际上是世界第二。你想想,这样一个全球第二或至少是势均力敌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中国旁边,如果是不友善的,将多让中国坐立不安?这还没说到驻日本、冲绳、韩国的美军。反之,日本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同样没有安全感,将逼使它废除和平宪法,做正常国家,与中国军备竞赛,接受美军继续留在东亚,甚至独自发展核武。这样一来,东亚地区会稳定吗?最后两个东亚巨人会不会又是两败俱伤?

要拆掉这个定时炸弹,让中日双赢而美国退出东亚,需要大智慧,或百年难逢的机遇。这机遇就是这一轮全球经济滞胀。可以说,日本经济低迷已超过二十年,每次有爬起来的迹象,又再次倒下去,变得越来越没力气,碰上这一轮全球大衰退,复生遥遥无期,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工业产品不能寄望在短期内还有出路。在日本最脆弱的时刻,中国的领导人觉得机不可失,要求一向对外封闭、自我保护的日本市场立即开放给中国,特别是容许中国的资本收购或投资日本企业,否则将报复性的等量限制日本工业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这个打击对日本将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现在是日本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在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八年,日本经济曾稍有起色,就是靠中国市场。

Перейти на страницу:

Похожие книги

Кредит доверчивости
Кредит доверчивости

Тема, затронутая в новом романе самой знаковой писательницы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Татьяны Устиновой и самого известного адвоката Павла Астахова, знакома многим не понаслышке. Наверное, потому, что история, рассказанная в нем, очень серьезная и болезненная для большинства из нас, так или иначе бравших кредиты! Кто-то выбрался из «кредитной ловушки» без потерь, кто-то, напротив, потерял многое — время, деньги, здоровье!.. Судье Лене Кузнецовой предстоит решить судьбу Виктора Малышева и его детей, которые вот-вот могут потерять квартиру, купленную когда-то по ипотеке.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ее сестра попадает в лапы кредитных мошенников. Лена — судья и должна быть беспристрастна, но ей так хочется помочь Малышеву, со всего маху угодившему разом во все жизненные трагедии и неприятности! Она найдет решение труднейшей головоломки, когда уже почти не останется надежды на примирение и благополучный исход дела…

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ч Астахов , Павел Астахов , Татьяна Витальевна Устинова , Татьяна Устинова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и зарубежная проза /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проза / Проза